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1. 会展业地位提升的机遇。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新兴产业,会展业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促进广告、会展业健康发展”;《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打造西部重要的商品交易和经贸交流合作平台”;《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会展业纳入先导服务业,提出要将成都建设成为中国会展名城。会展业成为各级政府重点培育产业,将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2. 天府新区建设的重大机遇。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渝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天府新区被正式写入该规划并正式启动建设,将建成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投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将利于集聚会展业发展所需的人才、资金、项目等要素,构建更高层次、更广领域的会展业开放格局。
3. 三是世界生态田园城市建设的战略机遇。成都市明确了“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发展取向,“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发展定位,“双核共兴、三产联动、城乡统筹、圈层融合”的全域成都发展思路和交通先行、立城优城、产业倍增、三圈一体、全域开放“五大兴市战略”,最终建成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作为成都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沟通平台和重要推手,以及向世界宣传城市新形象、塑造城市品牌、增强城市影响力的重要载体,会展业发展将迎来巨大机遇。
4. 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契机。成都市获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国家旅游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将深入实施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会展业以及与之相关的旅游、物流、交通、住宿、餐饮、娱乐、广告等服务行业发展将获得良好的政策支持。服务业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有利于整合资源,促进会展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二)优势条件。
1. 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凸显。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指标均位居中西部城市前列,综合实力雄厚;现已是国内第四大航空枢纽城市,交通优势明显;2010年进出口总额居中西部第一,对外开放水平较高。成都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提升,有利于会展要素资源的集聚。
2. 产业基础雄厚。成都在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等产业领域拥有优势,并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加快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电子商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良好的产业基础为会展业发展提供了支撑。
3. 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成都文化底蕴深厚,拥有独特的金沙文化、三国文化、诗歌文化、大熊猫文化、川西民俗文化和川菜美食文化,还拥有青城山•都江堰、大熊猫栖息地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以及25个国家、省、市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为促进会展业与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条件。
4. 科技优势突出。根据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0年成都市科学技术竞争力排名全国第六位,居中西部城市第一位。市内高校科研机构密集,拥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雄厚的科技实力为科技类会议和展览的举办提供了驱动力。
(三)面临挑战。
1. 产业创新要求不断提高。国内外会展业发展创新趋势明显,会展市场主体在活动主题选择、活动内容策划、运作机制、营销模式、展出形式等方面积极谋求创新,对成都加强会展策划、运作机制、经营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2. 国内会展城市竞争激烈。国内众多城市在场馆建设、项目申办及宣传推广、会展品牌培育等方面发展迅速。“十二五”期间,重庆、武汉等部分中西部城市的国际化大型场馆将建成并投入使用,国内会展重点城市相继出台了促进或发展会展业的政策和办法,对重大会展项目的吸引力大大增强,给成都申办项目带来较大压力。
3. 场馆设施瓶颈日益突出。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建成之初规模为西部第一,没有预留扩建的空间,现已难以满足举办更大规模、更高档次会展活动的要求和日益增长的会展市场需求。面对周边城市大量新建和扩建场馆的竞争压力,硬件设施的落后将削弱成都对大型展会的吸引力和会展业的综合竞争力。
4.会展国际化程度还不够高。成都正在加快国际化进程和步伐,建设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我市展会中国际化展览、会议和活动的占比还不高,展会的服务水平对照国际化要求还有待提升。因此,要紧抓机遇,放眼全球,先行作为,才能在推进会展经济国际化,建设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的宏伟事业中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