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产业网——《会议》杂志官方网站
   搜索文章
第十一届中国会议产业大会(CMIC2018)
杂志文章
首页 > 杂志文章

李军洋:PM2.5对会议目的地的影响

2013年03月13日    来源:《会议》杂志    围观:5499次       

本刊记者/高飞

——访国际节能环保协会秘书长 李军洋

    在会议目的地建设所具备的各项条件中,“环境”因素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近期全国各地雾霾现象被大家所关注,会议产业链条中的“参会者”、“主办方”们是否也会将此列入考察范围?对此,《会议》杂志专访了国际节能环保协会秘书长李军洋先生。
    《会议》杂志:各行业学(协)是否会在选择会议举办目的地时是否会考虑当地空气、气候、污染等环境因素?
    李军洋:对于任何一个会议组织者来说会议目的地的选择都包含很多的要素,要考虑如交通、餐饮、公共设施水平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这之中当然也包括环境因素。气候条件差、空气环境质量差,类似PM2.5或者其他可吸入颗粒物存在,就对参会人员的健康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也会间接或直接的影响参会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会议的组织者就会慎重考虑是否要选择在该地举办会议。
    对于国际节能环保协会这样专业的组织来说,环境因素则是一个关键的选择条件。我们不只是单纯考虑参会人员的健康问题,更会将会议举办城市对节能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作为一个重要评判标准。比如,在环保领域是否有积极的政策、是否对节能环保知识有足够的宣传力度、环境治理的经费投入及效果如何等等。我们希望通过对会议举办地环境情况的综合考量来筛选最适合我们会议理念与层次的地点,像“第三届世界环保大会”选择在青岛市举办,其良好的环境质量对选址结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作为国际节能环保协会也注重于利用会议来提升地方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我们会通过将会议品牌与当地的环境保护现状进行结合,在会议中设计相关环节,组织专家交流该地区环境保护的先进经验,并对不足之处提出专业建议,以促进会议举办地环境质量的提高。既包括利用大会的影响力与专业性推动举办城市环保理念与技术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包括会议本身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以上情况在“第六届世界环保大会”的城市合作协议中均有所体现,目前我们也正在按照环境质量与发展水平标准开展会议举办地的考察工作。
    《会议》杂志:针对PM2.5造成的影响,您认为会议目的地城市需要采取何种措施,减少该现象对当地的会议、会展活动造成影响?
    李军洋:PM2.5也就是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中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去年11月将它的中文名称正式确定为“细颗粒物”。对于各地政府而言,治理这种颗粒物不外乎政策手段和技术手段两个方面。前者包括提高环境质量标准、淘汰高耗能产业、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比如说对环境治理企业给予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鼓励购买新能源汽车、限期报废老旧车辆等等;后者则围绕提高烟尘处理技术、加强空气质量监测水平、合理规划绿地建设等。目前已经有很多城市开展了相关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相信随着国家将环境保护问题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当中后,在政策和技术治理方面还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对于会议目的地城市或以会展为重点产业的城市而言,我认为除了利用政策和技术手段做好相关治理工作以外,还应当充分发挥会议自身的价值。利用会议的平台加强沟通,形成政府与公众乃至与社会各界的主动沟通机制,及时发现和研究相关环境问题,交流成功经验与模式。另外,由于区域大气相互影响明显这一特点,会议城市在做好自己环境治理工作的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联防联控的号召,与周围城市政府建立顺畅有力的协调领导机制,适时协商并逐步建立统一的大气治理标准。在这方面京津冀地区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而这种联防联控的协商机制甚至可以由区域发展至全国或周边国家主要城市,形成一种治理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的合力。
    《会议》杂志:从会议产业链各方来看,您认为各部门、组织应怎样看待PM2.5问题?
    李军洋:PM2.5是一个跨区域、全球性问题,各方应当共同努力,采取切实行动,要认识到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会议产业链条中的各行各业应充分利用会议平台,通过会议成果报告的方式向政府提交PM2.5治理方面的建议与意见;并积极引导资金和技术在PM2.5领域的投入;通过会议开展技术引进、案例分享以及宣传推广工作,多方努力促进PM2.5的有效解决。同时,会议产业本身也可以进行技术革新,倡导绿色会议。比如无纸化、大规模LED屏显示、乘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减少餐饮浪费等方面作出一定的改变和贡献。
    从某种意义上讲,PM2.5不单单是污染问题,更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协调?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大问题。对于国际节能环保协会这样的国际组织来说,整合节能环保领域的专业力量有效解决环境问题是我们的职责之一,我们将努力发挥平台优势积极践行,通过组织专业论坛、引入先进技术、向政府提交研究报告等方式,为推动PM2.5的有效解决,切实采取行动。另外,国际组织,政府部门,企业,媒体,公众等需要通力合作,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要建立协调互商互谅共同解决机制,毕竟在诸多环境问题面前,谁也不能独善其身。

上一篇:会议组织第三方崛起之路
下一篇:会奖专业人才培养:改变观念 突破传统
《会议》杂志
《会议》总第79期

总第79期

北京亿文思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8100742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