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Tony Carey | 编译 | 陈曦
现在的与会代表最不替别人着想了。他们要求自己选择话题和会期—他们想自主选择社交活动,甚至是自己选择吃什么菜。他们觉得自己想来就来,想走便走,愿意什么时候开饭就什么时候开饭—他们认为没理由告诉别人自己的决定。
现在,会议策划人所面临的诸多挑战之一是消费者对自由选择的要求。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如何处理自己的金钱和时间,但从会议策划人的角度来看,这些民主自由的权力使他们的工作倍加艰难。
现在的与会代表最不替别人着想了。他们要求自己选择话题和会期—他们想自主选择社交活动,甚至是自己选择吃什么菜。他们觉得自己想来就来,想走便走,愿意什么时候开饭就什么时候开饭—他们认为没理由告诉别人自己的决定。
在筹备国际性活动时,该问题尤其突出。不同的文化杂乱纷呈:日本代表一丝不苟地按会议安排办事,斯堪的纳维亚人准时上车,分毫不差,而法国人认为正式的时间表仅供讨论,意大利人则保准会迟到,美国人来去全凭一时之兴致,而英国人(绝不插队)则盼望自己能效仿美国,无奈自信不足。
并不是说会议的组织者都是些控制欲极强的权力狂(尽管我也认识若干此类人物),但是,他们想让人们服从安排,这是可以理解的,否则会陷入无政府状态,一片混乱——这与会议策划人代表的精神背道而驰。与会者的要求和会议策划人的要求相互冲突,不可兼容。
那么解决之道是什么?策划人梦想掌控好一群绵羊,但绵羊们则希望狂野如山羊。要解决这一现代性问题,需要会议组织者施展自己多种技巧之一:心理技巧。
秘诀在于让人产生选择的幻觉,让与会者认为自己已经行使了个人的选择权,而实际上他们是在随波逐流。一个聪明的策划人会诱使别人按照预定的时间安排行事:他们许诺给先到者最好的座位,或者给先到者与贵宾会面的机会。同样地,他们会暗示说迟到者没有这些特权。
没有人愿意被边缘化,人类的天性使然。因此,聪明的组织者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大家庭的一分子,组织各种把人们粘合在一起的活动,其中有明显的让人产生归属感的标志,比如统一的徽章、帽子和书包。(反正,如果人们的标志易于辨认,组织者能轻松地找到他们的所在)因此,如果组织者的任务在于操纵人们,鼓励人们的从众心理,他们就必须使得被操纵成为令人愉快的经历。并且会议的策划人应该了解他们为之负责的参会者。如果策划人深谙参会者的口味和缺点,他们就可以设计方案,把羊群拢于羊圈内(是的,总会有一个澳大利亚人会偏离羊群,不过若有免费啤酒,他很可能迷途知返)。
活动策划人必须忍受“选择的自由”。他们不能让代表们佩戴电子身份标签,如若他们偏离会场或者吃饭时走错餐馆,就会被电击一下。我认识几个策划人,他们对电子标签这一想法赞赏不已。The Meeting Profess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