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展业十大走势预测
狗年开始,新的展览年度又揭开了新的一幕。综合各行家、学者的观点,在新展览年度,总的趋势是中国会展业将更加务实和理性,今年可望成为中国会展业“知识产权年”、“节庆年”和“转型年”。
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循法施行
我国每年举办的各类展会已达3000多个,展览面积的数量每年以两成的速度在增长。与此同时,展会期间的知识产权纠纷也在逐年逐届增长。据悉,在上一届结束的广交会上,共受理知识产权投诉案件287宗,与前一届相比,投诉量增加了41%,最终有454家企业被认定涉嫌侵权。
日前,商务部、工商总局、国家版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同起草的《展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办法》已经公布。相信此《办法》在本年度开始操作施行,将有效遏制目前会展行业中各种侵权行为的出现,有益于会展行业法制化、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的顺利推进。故本年度有可能成为“知识产权年”。
中小城市展览偏向中小规模
近年中国会展业受“德国潮流”的影响,很多城市把展览定位在了专业展上,这给除了北京、上海、广州之外的很多中小城市造成了误区和发展上的障碍。大型城市特别是第三产业发达的城市,发展专业展和规模型展览是有理由的,但是对绝大多数中小城市并非如此。
有行家预计,新一年国内的展览项目仍会增加而不会减少,但呈现“两极化”趋势。一方面,品牌会展通过合资、兼并、收购而实力更加强大;另一方面,在许多城市经历了实践、失败和各种渠道获得的经验教训之后,开始把中小城市展览项目定位于向着多元化、小规模、高频率、社会型、体验式发展。与此同时,在国际层面,一些欧美、日韩的国际机构近期纷纷发表报告指出:“在世界500强先后进入中国之后,如今已经是中小企业进入中国发展的良好时机。”
特色节庆经济尚待挖掘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和各种历史传承的民俗节庆,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很多民族节日世界闻名,每年都有大量国际友人慕名而来。对于中国的300多个地级城市和2000多个县级城市来说,把各地文化历史传承的或者新衍生出的节庆活动相应的加以组织和运作,比不切实际的举办展览或者会议更具有现实意义,其中蕴含的机会绝不会逊色于会展活动,并且更适合中国的国情。
业界认为,今年度也因此将有望成为中国的“节庆年”。
场馆运营能力有待提升
调查显示,2005年,全国展览场馆收入28亿元,同比增加15%;但2005年我国已建成展览场馆的平均出租率只有15%,而德国近50%。中国会展场馆发展一方面是几个大城市展馆面积不足,制约着展会项目和展览业的规模化发展;另一方面,中小城市场馆入不敷出,最终造成中国展馆综合使用率仅15%。
预计今年的中国会展场馆必需更加理性地定位。但是会展中心也同时是一项城市功能,其存在的合理性不能完全被商业所替代,从而成为一种少数人享有的设施,失去其社会价值。本年度有望成为中国展览场馆的“转型年”。
问责制使主办方更规范
依据国务院2005年印发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的规定:“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与责任的统一。依法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要赔偿。”国家问责制已经逐步确立,会展项目将越来越多地实行“谁主办谁负责”。原来凭借各种“关系”就随便给别人挂名、贴牌的现象将得到制约,骗展现象也因此将得到某种程度的遏制。
新型会展服务商异军突起
在会展业中,传统的服务商概念是为会展项目提供设计搭建、设备租赁、招商代理、广告策划、现场礼仪等服务的组织和人群。
新的年度,一批以提供行业咨询、管理信息系统、网络信息服务将有较大的发展,他们将与传统服务商一起服务于会展经济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提高中国会展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参展商目光投向国际展台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那一刻起,中国企业面临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三个字,即:国际化。
从2005年中国贸促会在德国纽伦堡举办的“亚洲消费品展览会”,到中国的吉利、江铃、华晨汽车品牌首次整车参展法兰克福车展,再到2006年1月TCL彩电高调亮相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种种迹象说明,中国的参展商已经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了国际展台。
这种趋势在新年度年将更加明显,即已经壮大的实力型企业更多地参与国外的国际展会,而一批成长型企业即中小企业也将加入进来。
民营公司联合壮大实力
中国的民营会展企业(这里主要指组办者,不包括服务商)是生存在政府主导型展会和国际会展项目不断向中国进行品牌移植的双重压力下的,同时也是最为活跃和最有意愿“突围”的群体。
有专家表示,有条件的展览公司在新年度将通过兼并、收购、相互参股、结成战略联盟等方式壮大实力。以开放、合作、共赢为共同目标的民营会展集团有望出现,这不仅将彻底改变中国国内会展业的竞争格局,也将大大加快中国会展业的国际化进程。
洋会展公司关注中小城市
去年是国际会展公司进入中国最频繁的一年,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企业的来源更加广泛,选择的区域也从大型城市开始转向其他区域。他们一方面更多地把目标放在与有潜力的政府型或者民营会展企业的项目合作和收购上,另一方面也尝试在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上做战略投资。
与国际企业同时进入的还有国际会展组织,他们在中国会展业国际化的征途上纷纷“祭起”认证的“法宝”,为中国的会展项目取得国际认同打开通道,促进中国会展业的规范发展。
这种趋势将在今年度继续延续,而且这些国际会展企业已经不满足于在中国大型城市层面的竞争,他们正在寻求其他有独特潜力的地区合作,中国的中小城市很有希望因此获得合作机会。
会展人才培养还需补课
当大家在数年前还在感叹中国院校没有一家涉及会展教育时,到去年全国已有数十院校开设了相关专业或教学方向。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国内的会展教学受到多种体制限制,所使用和教材和师资无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并无本质区别。
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师资培养将成为会展人才培养必补一课,除了一部分有条件的院校将教师送到国外短训之外,更多将面向本地的培养,让教师补上“教学”这一课。
来源:信息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