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产业网——《会议》杂志官方网站
   搜索文章
第十一届中国会议产业大会(CMIC2018)
产业动态
首页 > 产业动态

中国旅游业态势:公务游骤降 商务游放缓 休闲游增长

2014年01月03日    来源:    围观:1690次       
    日前,由中国旅游研究院组织编写的第6部《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2013年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14年发展预测》正式出版发行。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旅游经济平稳运行,消费需求旺盛,投资持续增长,产业运行相对景气,发展方式加速转变。但受出境旅游高速增长影响,国际旅游贸易逆差继续扩大。对于2014年的旅游经济发展,中国旅游研究院继续持相对乐观预期,认为将延续平稳较快增长态势。
2013年旅游经济盘点:平稳运行,亮点突出
    2013年,我国旅游经济发展交出了一份比较满意的答卷:总体上平稳运行,消费需求旺盛,投资持续增长,产业运行相对景气。还有众多突出的亮点,如《旅游法》和《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出台,旅游行业核心价值观推出等,都将对行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消费需求旺盛。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加快,旅游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受“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等政策影响,公务旅游消费急剧下降,商务旅游消费明显放缓,而国民休闲旅游消费则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预计2013年国内旅游人数33亿人次,同比增长11.6%,提前2年实现国发〔2009〕41号文件的目标;国内旅游收入2.6万亿元,同比增长14%。
    投资持续增长。由于对旅游业发展前景看好,各类投资主体特别是民营资本、社会资本和国际资本纷纷加大在旅游领域的投资,2013年全国旅游投资继续呈快速增长态势,各地旅游投资热情高涨,不少省市推出数以千亿元计的旅游投资计划。
    产业运行相对景气。2013年各季度旅游产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15.85、110.16、128.74和110.02,均处于“相对景气”区间。分行业来看,景区的景气水平较为稳定,而饭店、旅行社和综合旅游企业的景气状况则波动较大。
    服务贸易逆差继续扩大。鉴于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还在延续,以及周边国家放松签证政策等带来更大竞争,我国入境旅游继续处于触底盘整期。预计2013年我国入境旅游1.29亿人次,同比下降3%;旅游外汇收入480亿美元,同比下降4%。与此同时,在国内经济持续增长、人民币升值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入境旅游竞争力提升的影响下,我国出境旅游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预计2013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9800万人次,同比增长18%;出境旅游花费1200亿美元,同比增长20%。旅游服务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预计达720亿美元。
2014年预测:有利因素增加,旅游经济发展相对乐观
    在国内经济稳定向好、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等的推动下,2014年旅游经济发展面临更有利的环境。中国旅游研究院对2014年旅游经济发展继续保持相对乐观的预期。预计2014年旅游经济延续平稳较快增长态势,具体预测指标如下:旅游总收入3.2万亿元,同比增长10 %。国内旅游人数35.8亿人次,同比增长8.5%;国内旅游收入2.91万亿元,同比增长12%。入境旅游人数1.31亿人次,同比增长1.5%;入境旅游外汇收入490亿美元,同比增长2%。出境旅游人数1.14亿人次,同比增长16%;出境旅游花费1400亿美元,同比增长18%。旅游服务贸易逆差扩大至910亿美元。
    在政策建议上,中国旅游研究院提出要推动旅游业改革创新,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将旅游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提到更高的水平,围绕两大战略目标和世界旅游强国建设,着力打造中国旅游业升级版。
中长期趋势:发展方式悄然转型
    从市场面来说,人民群众日渐增长的常态化的旅游需求已经成为旅游市场的基础支撑。我国旅游市场经历了“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的发展过程,主体市场已由外部需求回调到内生需求,奠定了以国民大众旅游消费为主体的市场基础格局。近年来特别是2013年以来,旅游市场加快往国民需求方向回调、国民旅游市场加快往大众需求回调的两大趋势更加明显,旅游消费模式发生了历史性的演变。从长期来看,我国旅游消费需求将维持中速增长,公务、商务需求也将相应放缓,老百姓常态化的旅游需求及其增长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旅游市场需求的主力。在新的历史阶段,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旅游需求与落后的商业模式、公共服务的矛盾更加凸显,“一边抱怨、一边出游”将成为旅游发展的常态,旅游业发展战略需要回调到国民大众旅游消费的基本面上来。
    从产业面来说,资本、技术、年轻创业团队成为发展的主要引领力量,生产要素的市场化进程已经不可阻挡。事实上,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旅游产业一直处于持续市场化的进程当中,目前已经形成了国有和民营、社会和国际资本并存、总体开放和局部垄断并存的局面。近年来特别是2013年以来,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态势最好的是依托现代技术、面向散客和大众市场的业态,如经济型酒店、在线旅游服务等。在投资方面,虽然国有资本仍然在大型企业投资、大型项目投资方面处于主体地位,但是非公经济特别是民营资本表现出加速进入、战略介入的态势,特别是在经济型酒店、在线旅行服务、旅游综合体等新业态的投资中,民营资本、外资已经处于引领性地位。在其他生产要素方面,土地和旅游资源的流动性不够,技术和企业家仍然是非常稀缺的要素,高层人才流动还存在一些体制上的障碍,劳动力市场存在流动性过强和素质普遍较低的问题。此外,铁路、航空等部分旅游相关行业还存在较强的垄断,行业、地区间的壁垒还没有完全消除。从旅游产业的未来发展来看,需要改革束缚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减少旅游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发挥市场在旅游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从政策面来说,放松微观管制、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是基本方向。过去30多年来,政府主导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经验,政府部门在市场推广、产业规划、资源整合、标准引导、重点项目推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相对于旅游业新的发展形势,旅游部门的宏观调控能力还比较弱,面向社会特别是散客的旅游公共服务严重不足,同时政府部门过多的微观干预也影响到了市场活力,进一步的发展需要推动市场化的深入。具体到政策设计来说,狭义的旅游产业政策已基本穷尽,难以在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既有的政策和行政框架内有所突破。在未来的产业政策创新方向上,一方面要放松微观层面的管制,提升以法治和服务为导向的宏观调控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快宏观综合性政策的调整,在政策设计和创新上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以综合协调来推动旅游发展总体环境的优化,最终形成完善的旅游政策创新体系。
    从区域结构看,区域、城乡旅游发展的不均衡仍将长期存在,亟需加强纵向和横向的分类指导。受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宏观影响,我国旅游业发展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和城乡非均衡状态。区域旅游发展的不均衡决定了对全国进行统一的旅游业发展规划是较为困难的,也是不现实的。关注区域旅游业发展结构的不均衡,既要从东、中、西部层面做横向的分类指导,又要从省域、市域、县域层面做纵向的分类指导;既要充分调动地方的自主创新能力,又要切实加强对地方的分类指导能力。调研要下移、真正深入基层,为地方旅游业发展提供更有效的信息引导。特别是县域作为我国区域旅游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基础力量和活力源泉,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缺乏全局观、以计划思维处理市场经济事务等问题需要引起关注。
    从国际市场来看,出入境旅游贸易逆差的扩大和旅游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呼唤更加积极、主动的国际化战略。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和世界第三大入境旅游目的地。世界旅游业理事会近期预测,中国将在2023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经济体。对此,我们要有冷静的态度,认清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发展入境旅游的信心绝不能动摇。同时要看到,我国旅游业发展还没有成型的国际化战略,对内总是贴着国家战略走,对外缺少足够的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旅游的国际竞争力总体上在弱化,旅游服务贸易逆差问题日趋严重,以出境换入境、以市场换技术的目的也未真正实现。今后的发展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增强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化进程的主动性,提高我国旅游业国际化营销和处理国际化事务的能力,同时实现以开放促改革发展。
上一篇:机关差旅费新规实施:局级出差住标间坐经济舱
下一篇:2013中国会奖业:成本上升、预算减少、产业链整合不足
《会议》杂志
《会议》总第79期

总第79期

北京亿文思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 08100742 号